共享单车自诞生之初,出发点是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也用绿色环保的方式方便了大众出行。社会的反应是极大的欢迎,共享单车的市场也涌入大批公司,竞争非常激烈。可这么激烈背后,共享单车也成为了社会的一面镜子,反射出国民素质隐藏的黑暗。
共享单车
蓄意破坏
共享单车对人们日常出行的方便,作为使用者的我们深知其妙。相比以往我们自行购买的单车来说,它解决了车辆安全停放、购买成本、单车无法长距离随身的问题,也让更多的人可以用上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于我于他于社会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蓄意破坏共享单车企业对城市指定地点的大规模投放让更多的人获益下却出现了一种极端:蓄意破坏。最近全国各地的用户都会发现,想使用共享单车的时候却发现存在链条断、脚蹬掉落、车座丢失、轮胎缺气等问题,甚至还会发现单车出现在水中这种更为恶劣的破坏。导致原本想使用的初衷变成了向共享单车公司保修的无奈事实。
占为私有
共享单车获得成功的很大程度是因为共享二字,但没想到「共享」却被部分国民视之若无,硬是将共享单车占据为私有财产。新闻里常常报道:
共享单车的前后车牌被简单又粗暴地撤掉或刮花,让他人无法获取密码进行解锁
共享单车除本身锁头之外,还被人为再加上一把私锁
共享单车直接被骑回家当做自用车
共享单车本身锁头被拆,车身被喷漆
共享单车密码破解群,低成本获取密码和传授密码破解...
更可怕的是,无论你身在哪个城市,你都会发现这些新闻完全适用,即便市场上有着更为安全的智能锁,可依然逃不过作恶的魔爪。如此严重的破坏下,各地区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措施,但效果均不如意。我们可以埋怨政府缺乏相应的法律惩治;我们也可以责怪共享单车企业缺少对用户的引导,但你我心里都知道这都是纸糊的借口罢了。国民素质低下才是共享单车行业,甚至是共享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
对美好的向往
向往共享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的建设,背后离不开社会上每个人的努力。而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以及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名副其实“礼仪之邦”,但是现在呢,我们还剩下些什么?文明虽并不等同素质,但素质体现了文明。一百多年前,西方人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我们开始反思自身的文化,我们反封建除旧,我们丢失了土地,我们丢失了主权,我们也丢失了我们的传统礼仪。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说:那些传统礼仪,差不多都在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奢靡浪费两个旗号下销声匿迹了。甚至一度,礼仪备遭嘲笑,粗鲁成为了时尚。
朱熹的《朱子家礼》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而日本,时至今日还保留着我国优秀的传统礼仪痕迹。而我们呢?我们像幼龄儿童都懂得嘲笑的邯郸学步一样,优秀的传统礼仪被我们选择抛弃,西方优秀的礼仪文化我们也没有学习过来,反而是中西方礼仪文化中的那些糟粕,日渐走近我们日常,而如今当我们想找回曾随意抛下的传统礼仪时才发现它已无踪迹。共享单车让我看见了什么?我看到了那不堪的国民素质,也看到了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